修道與心靈健康 – 歡喜心過生活

修道與心靈健康 – 歡喜心過生活

第三章修道與心靈健康

第三節歡喜心過生活

壹、前言

《詩經。唐風。蟋蟀》:「蟋蟀在堂,歲聿其莫,今我不樂,日月其除,無已大康,職思其居,好樂無荒,良士瞿瞿。」

意思是説:蟋蟀進到屋裡啦,一年又到年底了,如今我們再不享樂,時光就流過去了,但想一想,現實生活不是巳經很安康享樂了嗎?所以也要想到自己的職責,故要追求歡喜,但不要太荒怠,賢良者都知道要戒慎。

我們身為白陽修道者,有彌勒祖師慈悲宏愿的加被,解脱之徑是快樂道、易行道,所以白陽修行過程就是「歡喜心過生活」。

貳、生活的省思

一、固定的生活方式

請問:你是用什麼處事態度來生活呢?是每天過著機械般公式化的日子,從早上起床刷牙、洗臉、吃早餐、趕時間上班上課、下班下課、吃晚飯、教孩子、看電視、睡覺,隔天還是同樣的模式,還是你有不一樣的快樂生活呢?

二、快樂的真意

快樂有真快樂和假快樂,有人認為去遊樂園玩最快樂,但是玩一整天回來之後,是不是累得癱在床上,全身酸痛!有人認為喝酒最快樂,但是酒醉之後,是不是頭痛又嘔吐,實在是苦不堪言!一般人認為的快樂,都是短暫性的快樂,笑過就沒有了,心裡還有一股空虚感。而真快樂就不一樣了,是從内心發出的喜悦,比如真誠的付出、助人不求回報等,像很多志工圑體,他們在服務時,不管是付出勞力、心力、金錢,都是「歡喜做,甘願受」,也才真正能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不管別人或是自己的心裡,都是點點滴滴的感動、真善美好的回憶!

故有人以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為信念,一生以服務為目的,生命充滿著無限的喜悦;有人則是跟著圑體學習,才知道人生的真諦和快樂的泉源,來自於内心的美好感覺,和利人利己的行為。

參、如何產生歡喜心

以下有幾點,可以學習如何來產生歡喜心:

—、確立目標

美國「成功教育機構」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研究發現,一百個人當中平均只有五個人會成功,原因是「他們都訂下清楚的人生目標」。從小,學校老師都會出一題作文「我的志願」給我們發揮,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,紙上談兵當然是輕而易舉,然而當下立定目標、又努力實踐者,才是真君子,師尊慈悲:「君子立長志,小人常立志。」人格由此奠定。

今天我們來到佛堂上課,也是為了向仙佛聖賢學習,那你有想過要以哪位仙佛為偶像,以祂為標竿,當作我們修道過程中的精神支柱;有的人與觀世音菩薩特別有緣,那就學習祂溫柔慈悲的心,以耳根聞聲救苦,菩薩救世法相顯化有很多,例如白衣觀音、楊柳觀音、魚籃觀音、持經觀音、如意輪觀音、灑水觀音、千手千眼觀音等等,那您呢?觀世音菩薩悲願:「吾行菩薩道時,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,憂愁孤窮,不得救護,窮其心力,無法脱苦,若心中念我,稱我名字,無論我在何處,咸以天耳聞之,天眼觀之,脱其苦惱,即使有一人無法得除如斯煩惱,我亦誓不成佛。」菩薩悲心何等偉大!

最能聖凡兼顧、以凡養聖的子貢,一邊跟隨孔子學道修道,一邊經商,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錢的一位,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時的費用,幾乎是子貢來盡心協助的。當遇到危困時,又能以其善於溝通的能力幫助大家渡過難關,如果有人毁镑孔夫子,也一定挺身護持老師,子貢夫子的財施奉獻及勇於承擔的氣魄,確實值得我們學習。當然還有很多聖賢仙佛,都值得我們效法,相信立定目標、追隨仙佛的腳步,修道一定會成功。

二、終身學習

常聞:「活到老,學到老。」在服務別人之前,要先充實自己,就像前人輩,七、八十歲的高齡還是不斷的學習,隨著現代化、科技化的變遷,把社會教化的工作和基金會志工,帶向資訊化、電腦化。當你學得愈多、懂得愈多,相對地,你可以服務的人群也就愈多了。

(一)以技藝嘉惠眾生

以個人專業能力來服務人群,例如德蕾莎修女立志要為貧民服務,當她第一次懷抱熱忱照顧印度病患時,因缺乏護理知識,不但未能照顧好病患,致使自己也染病,經過其他修女教導護理技巧,有了專業能力後,才救助了更多病患。還有電腦奇才沈芯菱,年紀小小卻非常樂於助人,憑著自學方式架設免費教學網站、紀錄臺灣草根臉譜、幫助雲林貧童舉辦英語夏令營等,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想幫助別人,看著別人開心,自己也就很滿足了。所以充實自己的強項,不但可嘉惠別人,同時也是在嘉惠自己。

德蕾莎修女智慧語錄中曾説:「最令人快樂的事:幫助別人。最使人愉悦的感覺:内心的平安。最幸福的保單:微笑。最有效的解決之道:樂觀。最大的滿足:完成該做的事情。」

(二)以言語嘉惠眾生

三施-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其中以法施功德最大。參加過道場各種班會的前賢,經由講師們精闢的演説及修辦經歷分享,在法語滋潤後,心裡總是有無限的感動,對人生有更光明的願景。其實每個人都能行法施,只要不斷的學習、精進,即能適時地説好話、隨緣渡眾,那怕只有幾句話,只要是善言善語,都能在眾生心中種下善的種子。所謂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口傷人六月寒」,口説好話不僅溫暖別人,也會為自己帶來好運。

(三)以知識嘉惠眾生

研讀經典也是增加我們法施的能力,經典是最有深度,最有價值的書,聖賢仙佛的智慧、經驗全都包含在内,歷久彌新、永垂不朽,可幫助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眼界更高遠、胸襟更寬闊,也能成為眾生的墊腳石。

(四)以禮儀牽引眾生

《論語》學而》有子曰:.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中國為禮儀之邦,然而禮節也需要合乎中庸之道,太過則「禮多必詐」,不及則「無以立也」,故禮儀是要培養、要學習而來的,佛堂除了是獲得智慧的寶庫,也是實習禮儀最好的場所,從中我們就塑造成與眾不同的修道人的氣質。

《易經》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終身學習,也應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,熱愛學習、享受學習,進而養成時時、處處、事事學習的習慣。

三、轉念

師尊慈悲:「一心恆轉天晴朗朗,一心不轉灰蒙暗暗。」

1972年,新加坡旅遊局給總理李光耀打了一份報告,大意是説:「我們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;不像中國有長城;不像日本有富士山;不像夏威夷有十幾米高的海浪。我們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,什麼名勝古蹟都沒有。要發展旅遊事業,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」李光耀看過報告,非常氣憤。據説,他在報告上批了這一行字:「你想讓上帝給我們多少東西?陽光,陽光就夠了!」後來,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陽光,種花植草,在很短的時間裡,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「花園城市」。人要懂得「心念轉」、「觀念轉」,如此才能不斷地激發生命的潛能,才會有傑出傲人的成績.!

所謂:「積極的人像太陽,照到哪裡哪裡亮,消極的人像月亮,初一十五不一樣。」想法決定我們的行為,有什麼樣的想法,就有什麼樣的動作。古云:「三點如星佈,横鉤似月斜,披毛從此出,作佛也由它。」生活的喜怒哀樂,完全由心作主,故做好心的主人,以感恩的心來面對任何順境與逆境,轉個身、換個念,你會發現「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」。

四、躬行實踐

大部分人看到他人的成就都會感到羨慕,卻忽略成功者背後所下的苦功。正所謂:「臺上十分鐘,臺下十年工。」唯有設定目標,不斷紮實學習,向前邁進,才能聖凡皆如意。看著別人有燦爛的笑容、充沛的活力,是因為他有一股熱心服務的精神,熱忱的心帶動生命的源水,這是人人都需要的養分。作家馬克•桑布恩,是全球傑出的激勵演説大師,撰寫自己親歷的真人實事-「郵差弗雷德」的故事,大意是説:桑布恩第一次遇見弗雷德,是在搬入新居幾天後,弗雷德敲門來訪,自我介紹是這裡的郵差,他中等身材,蓄著一撮小鬍子,相貌很普通,但是他的真誠和熱情卻溢於言表,令人心中一暖。桑布恩介紹自己是職業演説家,需要經常出差旅行,弗雷德説明他可以代為保管信件,否則竊贼臨門就深受其害了。弗雷德的態度確實使人感動,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正該如此,不論從事任何行業,弗雷德為人樹立了榜樣,「郵差弗雷德」已成為「超值服務」和「增值服務」的代名詞。其實到處都有「弗雷德」類型的人,總機弗雷德-總機阿嬤陳美燕,從荳蔻年華到現在兒孫成群,始終堅守自己的總機職務,敬業的她讓公司總裁殷琪在公開場合感謝她對公司的努力,敬業態度代表著公司形象,因公司形象是無價的。空服員弗雷德,某位空服員於一趟臺北飛往紐約的航行中,發現一位老先生非常不自在,原來是因為老先生尿失禁了,他的家人沒有隨身多準備一套老先生的衣物,空服員向機長借了一套衣服,並將老先生帶往盥洗,沒一會兒,老先生表情愉快且光鮮亮麗的回到座位上。

假如,你認同「弗雷德」的做法,從現在開始就該改變你的態度,認真實踐完成你的理想,將來你也會是別人學習的對象。

肆、結論

所謂:「貧家未必常寂寞,富貴未必恆安樂,錦衣玉食更換著,利名尚有利名憂。」人生要計較、要比較的永遠是説不完、道不清,與其要埋怨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,不如體會自己所擁有的,去感恩珍惜它。什麼是幸福?什麼是不幸?有人為三餐不夠精美而挑剔,有人為三餐不繼奔波,有人為一粒米爭食,有人連米是何滋味皆不知;有人為穿得不夠華麗與人比較而心生嫉妒,有人捉襟見肘,有人則無衣可遮身;有人為沒有華麗的房子而感到羞恥,有人家徒四壁,有人餐風露宿無家可歸;有人為著駟馬高車而心喜,有人出門全靠兩隻腳,有人連雙足也沒有;世間上有人厭倦親情,有人失去親情,也有人一生下即無父無母無依無靠;有的人為生活而感到煩悶,有人則連要照顧好自己都很難。

活佛師尊慈訓

天地無私,為善自獲福。

欲享福分,必先施福於他人;欲得福田,必先造福於他人。

人知名利為樂,不知無名無利之樂為最逍遙;

人知名位為樂,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。

養喜神,為招福之本;去邪惡,為遠禍之方。

行善如春園之草,不見其長日有所增。

種德施惠,便是無位之卿相;貪權奪寵,便是有爵之乞人。

厚福者,必寬厚,寬厚,則福益厚。

一片慈祥乃積德根苗,一心寬厚乃無量福田。

謙德仁心者,為祥;積德善心者,為福。

有心力濟於人,謂之福;有慈心濟於世,謂之福。

人云:「快樂不是擁有的多,而是計較得少。」換個角度來看看,也有很多人在羨慕自己,其實人生該感嘆的不是過得比別人不好、擁有的比別人少,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須知每一份福氣都是從心上去體會發覺的,絕對不是認為自己能夠變成跟別人一樣,就能得到幸福,許多人也認為擁有很多就是一種幸福,但怎知不曾擁有也是一種幸福。想想一個比別人擁有更多的人,是否到最後比別人要失去更多呢?有時人為了得到某些東西,結果失去比得到更多,有時則因為擁有而感受不出擁有的珍貴,就像一個貧窮的人,或許有一碗飯可吃,有一間屋子可住,就覺得很滿意了,一個富有的人則可能要得到稀世珍寶才會滿足,想想同樣都是得到,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?在於人的心而已,能知足,雖一無所有亦樂,不知足者,雖無所不有卻更苦。

分享此文:

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(在新視窗中開啟)

Facebook

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(在新視窗中開啟)

電子郵件

喜歡 正在載入...

相關

相关推荐

强身100到129多少帮贡
365完美体育官网

强身100到129多少帮贡

📅 08-17 👁️ 5687
《魔獸世界8.3》大幻象攻略 通關獎勵介紹
oa.house365.com

《魔獸世界8.3》大幻象攻略 通關獎勵介紹

📅 07-05 👁️ 2419